石器时代觉醒好玩吗-石器时代手游全攻击怎么样

admin by:admin 分类:游戏资讯 时间:2024/01/11 阅读:320 评论:0

104

人类第一〇四张身份证是东说西说的身份证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往外流传,东或西都可来去,一直流传,一路传到了西亚,成就了苏美文化,这就是「东来说」。

什么是「东来说」,这是针对「西来说」而设的。

过去,西方人都主张中国「西来说」,意思是中国的一切都来自西方。

可是我的主张却刚好相反,抱持的是中国「东来说」。

什么是中国「东来说」?意思是中国的一切传到了西方去,西方的一切是「东来说」,意思是西方的一切都是从中国去的。

最早提出「西来说」的是400年前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。

清康熙时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神父(荷兰语:Ferdinand Verbiest,1623年10月9日~1688年1月28日),天主教耶稣会修士、神父。

他在《道学家传》小序中说:

「伏羲是亚当的『第十三代子孙。』」

在清朝初年闹得很大的是「康熙历案」。

什么是「康煕历案」?跟李祖白有关。

李祖白(?-1665年)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天文学家、天主教徒。

李祖白从小接受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的教育,后来在朝廷任职。

汤若望,原名约翰·亚当·沙尔·冯·贝尔(德语: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,1591年5月1日-1666年8月15日),字道未,是德国科隆人,天主教耶稣会修士、神父、学者、传教士。明神宗时来华传教,从明末到清初共47年,任职于中国朝廷,一生没有回过家乡,逝世后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,康熙时封为「光禄大夫」,官至一品。

明朝天启六年(1626年),李祖白协助汤若望写出一本书,叫做《远镜说》,介绍伽利略(Galileo Galilei,1564年2月15日。~1642年1月8日,意大利物理学家、数学家、 天文学家及哲学家)望远镜的制作方法。

清朝顺治年间,李祖白与利类思合着《天学传概》,内容传达中国文化西来说,书上写道:

「中国之初人实如德亚之苗裔。」

德亚就是犹太(Judas )。

杨光先等人非常反对。

展开全文

康熙三年,杨光先上疏康熙朝,指责李祖白与汤若望,同时要求朝廷以此理由来反对西方历法,说李祖白:

「实欲挟大清之人尽叛大清而从邪教,是率天下无君无父也。」

当时康熙还小,由孝庄皇太后辅政,而造成了「康熙历狱」。

康熙四年,李祖白任钦天监历科主事,因此被判处凌迟处死,孝庄皇太后同情他,减刑成绞刑,李祖白跟儿子李实等五人被处死。

康熙皇帝亲政,康熙八年平反李祖白,照原官恩恤,但人已死了。

从此以后,没人敢再提起西来说,而康熙皇帝支持「西学中源论」。

什么是「西学中源论」?意思是西方的文明源于中国,这成了大家的共识,西来说的纷争平息。

其实,康熙皇帝一直醉心于西方的科技与数学,每天还上数学课4小时。

最早正式提出「西来说」的是德国传教士基尔什尔(A. Kircher),他是中国来自「埃及说」的发端。

1654年,基尔什尔(A. Kircher,又译祁尔歇、柯切尔)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埃及之谜》(Cedipi Aegyptiaci),认为中国文明出于埃及。

基尔什尔是德国耶稣会传教士。

1667年基尔什尔又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中国图说》(China Illustrata),他看中文与埃及象形文字相似,认为中文是埃及文字的某种变体,主张《圣经》上说,含(Ham)的子孙率埃及人到了中国,中国人是含(Ham)的后裔。

含是诺亚(Noah)的三个孩子之一,被认为是含米特人的祖先,埃及人即属于含米特人。

含到底中国后教导中国人埃及文字,但中国人学不好,就成了汉字。

他认为孔子即为希腊之赫密斯神(Hermes)与埃及之图特神(Thoth)的结合体,成为‘Hermes Trismegistus’,直译为「三倍伟大的赫密斯」的化身,就是摩西(Moses)。

考古学家陈星灿(1964年)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,1895-1949》(三联书店1997年6月出版),其中说:

「古代中国人既系埃及人之苗裔,故其书法亦一遵埃及之旧,此非指文字之结构而言,乃指其自各种自然事物中提出之形象而言,中国人实藉此以表示其观念者也。中国文字之标记所以与其所欲表明之事物同其数量,其故即在于此。」

「除了个别人(如法国人哥比诺)是种族主义者,倡导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张目外,主要的还是出于学术的目的。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国外,几 乎每一种西来说都曾受到过猛烈的抨击。……今天看来,我们虽不能否认有些人倡导中国文化西来说确有『包办世界之野心』,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,但是在中 国考古学尚未发达之前,得出上述的结论并非不可理解。实际上,中国文化西来说与本土说在学术上差不多一样浅薄,都没有可靠的考古学上的证据。」

1716年,法国阿夫郎什主教胡爱(Pierre-Daniel Huet,又译尤埃)着有《古代商业与航海史》(Histoire du Commerce et de la Navigation des Anciens),研究古代海上商路之后,他说古埃及文明是经过印度再传入中国的,并说中国与印度都是古埃及人的殖民地,都具有埃及血统。

胡爱说:

「中国民族起源于埃及说」。

又认为:

「中国人是埃及人的苗裔。」

他说:

「就吾人所有之材料而论,埃及在东方之商业亦甚古而且盛,是吾人可以断言印度人商业之繁盛亦与埃及相当,盖印度人本埃及之重要商伴也……然印度与埃及商业 之想相当既有古代史为之证明,则当吾人读史时不能不信中国与印度两民族虽非全属埃及之苗裔,至少达大部分必属埃及人。」

他又说:

「在两群入侵印度之埃及人中,中国人尤堪注意。中国人对与本族之感觉极灵;其习惯与埃及人极其符合;其正体与便体之两种文字;甚至语言,信轮回之说,养黄 牛之习,亦复相似。而尤足以使予惊叹者,则中国人反对外国商人之入国,始终不变是也,此与斯特拉波(Strabon)所述古代埃及人之态度竟完全无 异……」。

后来法国学者得基涅甚至断言:

「吾于是深信中国之文字、法律、政体、君主,甚至于政府中大臣及全部帝国均源自埃及。而所谓中国古代史实即埃及史。」

这种「西来说」的主张,其影响势力最大的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德经(Joseph de Guignes)。

德经写了几本书,如:《匈奴突厥起源论》、《北狄通史》等,俨然成为东方史通。

1758年,德经说:

「中国古代史即是埃及史。」

1758年年11月14日德经发表演讲《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》(Memoire dans lequel on prouve, que les Chinois sont une Colonie Egyptienne)。

甚至还说:「埃及人在公元前1122年来到中国。」

连日期都出来了,不知道他是怎么推定的?

德经认为:

「吾于是深信中国之文字、法律、政体、君主,甚至于政府中大臣及全部帝国均源自埃及。而所谓《中国古代史》实即埃及史,弁诸中国史之首而已。」

1758年法国史学家约瑟夫·德·古尼也写书说:

「中国人是从埃及殖民过来的。」

法国有两位汉学家波提(M.G.Pauthier)和卢内尔曼,把中国字跟楔形文字比对之后说:

「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。」

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布布(JamesLegge)在十九世纪六、七十年代说:

「诺亚的子孙东行到了中国。」

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(Richthofen,Ferdinand von,1833~1905年)在十九世纪后期,发明了「丝绸之路」这个名词,他说:

「中国人是西方移入说。」

这些「西来说」在西方不断地蔓延,中国自从「康熙历案」之后,中国人乍看是没人敢再谈了,却悄悄地转向民间与学界蔓延,几乎成为主流。

清末民初许多学者用《山海经》、《穆天子传》、《列子》、《路史》⋯等古书来证明「西来说」,然而这些书并不是信史,所以举证起来有些不伦不类。

1894年,英国伦敦大学教授、法国人拉克佩里(又译拉克伯里,T.de Lacouperie)发表了一本巨着,叫做《中国上古文明西源论》(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)与《古巴比伦文字及其中国起源》(The old Babylonian charactere and their Chinese derivatives)。

在书中,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:他认定「奈洪特」(Nakhunte)在公元前2282年率巴克族(Bak tribes)从迦勒底亚出发,越过昆仑山,到中国的若河(Loh),就是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上游。

此后,巴克族四处征伐,传播文明,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。」

「奈洪特」(Nakhunte)是他考证出来的西方古帝王,事实证明有没有真有其人?没人知道。

若河(Loh)也是他说的,在哪里?也没人知道!

他认定这个东迁的古帝王、酋长、奈洪特就是中国的黄帝,也没有人相信他。

他又说炎帝神农氏就是萨尔贡王(Sargon)。

萨尔贡是谁?是苏美的继承者、阿卡德帝国的创建人,公元前2334年~公元前2315年在位。

萨尔贡被称作「阿卡德的萨尔贡」或「萨尔贡大帝」,「萨尔贡」在阿卡德语中的意思是「正统的国王」或「合法的国王」。

「萨尔贡」征服了所有苏美的城邦而建立「阿卡德帝国」,在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200年之间。

「萨尔贡」是这么伟大的人物,拉克佩里自然会联想到「黄帝」了。

拉克佩里又说但克(Dunhit,迦勒底语Dungi)会造鸟兽形文字,所以他就是仓颉。

中国人传说仓颉造中国文字。

拉克佩里称在上古音中,黄帝的读音近似「洪特」,而黄帝家族姓的读音近似「奈」,如此看来,奈洪特其实就是黄帝。

奈洪特(Nakhunte)又可作为‘NaiHwangti’,发音像黄帝。

巴克族(Bak)则为「百姓」(Bak Sing)转音。

1892年,拉克佩里又写了《中国最古的书》,称《易经》中记录了西方语言,他说:「巴比伦之楔形文字,一变而为画卦。」

拉克伯里共列出中国上古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类似之处,近100种,其中主要的有:

(1)天文历法方面-

美索不达米亚人与中国人皆采用太阴历七月与太阳历纪年法,还有闰月,一年分成4季、12月、24节气,并以12年为一循环、60年为甲子。

另外关于「天」的形状、对慧星的称呼、以金木水火土为五日累积法和天干地支的用法等都相同。

(2)科技发明方面-

古代苏美人与中国人都能摩擦取火、开沟渠、造运河、种植小麦、锻造金属、利用粘土造瓦、制造兽皮舟、油皮舟,并会应用战车

(3)语言文字方面-

拉克伯里认为《易经》是中国古文字字典,而其中的八卦是从苏美楔形文字变化而来的,那些「卦」象是中国的古字,而且一字多义, 因此八卦谈的是天地万物的道理。

(4)政治制度方面-

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与中国人实施的是帝王统治,有天官的设计,而且以右为尊,其他如:中国、上帝、黔首、四海、四岳、四表、八方、八面、十二牧⋯等各方面都相同。

(5)历史传说方面-

古巴比伦人与中国人都有相同的传说:

·大洪水传说。

·神农氏的传说。

·仓颉造字传说。

·半鱼半人动物传说。

·巨人的传说。

这种「西来说」,中国人也是很捧场。

1895年,宋恕着有《六字课斋津谈》,他说:

「西人谓世有文字始于亚洲之非尼西人,又谓巴比伦字最类中国字,《易》之『干』,『坤』,乃巴比伦呼『天』、『地』之转音。《尔雅》所载干支别名亦然,疑中国之学传自巴比伦。」

日本人举双手赞同拉克佩里的「西来说」。

1899年日本人白河次郎与国府种德合着一本书,叫做《支那文明史》,认为:

「中国人来自巴比伦。」

他们列举出中国与巴比伦之间在方方面面相同的部份共列出70几条,如:

(1)学术。

(2)文字。

(3)政治。

(4)宗教。

(5)神话。

这样引起了极大的波澜,因为中国学者蒋智由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中国人种考》,内容中对《支那文明史》一书的转述与推崇。

1903-1904年,《中国人种考》在《新民丛报》上连载,对拉克伯里所谓的「西来说」全盘接受。

缪凤林(1899年~1959年)在《中国民族西来辨》的文章中说:

「蒋智由氏(观云)着《中国人种考》,主旨在即证明拉克伯里之说,顾以证据不充,犹悬而未断。至刘师培着《思祖国篇》、《华夏篇》、《国土原始论》、《历 史教科书》等,于谦着《中国人种从来考》、《穆天子传地理考证》」等,矜其淹博,东牵西扯,曲说朋附,于是一般讲述历史、编纂地理者,大率奉为圭臬,间有 一二持反对论调者,亦未能动人观听。盖西来说之成定论也久已。」

1913年,牛津大学教授鲍尔(C.J. Ball)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中国人与苏美人》,说苏美文字跟中国文字颇类似。

他们这些「西来说」的观点都是受到欧洲流行的文化传播学派的影响,他们主张世界文明单一起源论,一切都是「西源论」,即所有文明是从西方来的,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,显然这是殖民主义。

有一位美国史学大师麦克尼尔说,公元前17世纪中亚的战车兵曾分别向东、向西征服世界,因此,欧洲、印度和中国文明高度相似。

麦克尼尔还进一步推测,进入古代中国的战车兵建立了商朝,他们为中原带去了造车技术。

1913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C.J.Ball出版了《中国人与苏美人》一书,论证中国文字与苏美文字极为相似。

他认为人类诞生于中亚细亚,然后分两支:

1、一支西迁:到巴比伦。

2、另一支东迁:到中国。

中国学者马上附和。

1915年浙江学者于谦出版《中国人种从来考》,拿《穆天子传》为证,主张「中国民族西来说」。

进一步又有「中华文化西来说」。

不论《埃及说》或《巴比伦说》,都倍受世人肯定,尤其是中国学者。

清末民初时的国学泰斗刘师培(1884年~1919年)、章太炎(1869年1月12日~1936年6月14日)、梁启超(1873年2月23日~1929年1月19日)⋯等人都积极在推介「西来说」,一时蔚为风潮。

章太炎首当其冲,著作有《种姓编》。

黄节着有《立国篇》、《种原篇》。

都极度赞扬拉克佩里的「西来说」学说。

从缪凤林的《中国民族西来辨》一文可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路。

1903-1906年间,刘师培将「西来说」写入《中国历史教科书》之中,他说:

「西人之称汉族也,称为巴枯民族,而中国古籍亦以盘古为创世之君。盘古为巴枯一音之转。盖盘古为中国首出之君,即以种名为君名耳。……据西人拉克伯里所著《支那太古文明公元论》谓:

『巴克即百姓,黄帝即巴克民族之酋长,神农即巴庇伦之莎公,仓颉即但克,巴克本该地首府之名。』」

1904年章太炎出版了《訄书》重订本《序种姓》篇中说:

「方夏之族,自科派利考见石刻,订其出于加尔特亚;东逾葱岭,与九黎三苗战,始自大皞;至禹然后得其志。征之六艺传记,盖近密合矣。其后人文盛,自为一族,与加尔特亚渐别。」

科派利就是「西来说」的倡导者拉克伯里。

加尔特亚就是巴比伦。

章太炎、刘师培是国学大师,为什么要附和拉克伯里的「西来说」?原来,那是不得已的。

为什么?因为他们正处在反清阶段,想藉拉克伯里的「西来说」来撑起汉族人的地位,矛头直指满清。

章太炎在《原人》一文中说:

「如欧、美者,则越海而皆为中国。其与吾华夏,黄白之异,而皆为有德慧术知之氓。」

幸亏章太炎有所知觉,为文说:

「法国人有句话,说中国人种,原是从巴比伦来……以前我也颇信这句话,近来细细考证,晓得实在不然。」

章太炎深知「西来说」是助长西方人压迫中国人所提出的核心主张。

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要附和拉克伯里的「西来说」,其目的是要提振中国人的士气与信心。

梁启超(1873年2月23日~1929年1月19日)渐渐已不同意拉克伯里的「西来说」观点。

1922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:

「二十多年前,有人在长城以北发现了石器时代的人骨,近来又在河南地方发现了二十多万年前陶器和人骨,也是石器时代的东西。因此,至少在五万年前,河南已有人类,是无可怀疑的。」

看来拉克伯里的「西来说」已经不能立足了。

柳诒征(1880年2月5日~1956年2月3日)有一篇文章《自立与他立》中说:

「拉克伯里的说法:『羌无确证,不足成为信献。』」

柳诒征在《中国文化史》一书中为《易经》八卦来自楔形文字作辩驳说:

「一则有横无纵,而数止于三,一则纵横兼备,而笔画亦无定数,则无论年代不合,虽至愚浅之人,亦可知其不类也。」

拉克伯里的「中国人种西来说」正式退出舞台。

但是当时又有「中国人种印度来说」悄悄登场。

1853年法国人哥比诺(A. de Gobineau)居然提倡中国人来自《印度说》,惹得印度人不高兴,中国人也不高兴。

李希霍芬(F. Richthofen)等人更提倡中国人来自《中亚说》。

维格尔(D.Wieger)更提出中国人来自《印度支那说》,即「缅甸」说。

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(本名约翰·贡纳尔·安德松,瑞典语:Johan Gunnar Andersson,1874年7月3日~1960年10月29日),他倡导「中亚彩陶进行入中国说」。

他对仰韶文化特别有研究,他是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创始人。

1914年,他受中国北洋政府邀请来中国农商部当顾问,协助中国地质学家寻找铁矿和煤矿。

安特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仰韶文化的发现。

1921年,安特生第二次到仰韶村,发现了灰土层中石器与彩色陶片的共存,经系统发掘后,把这个遗址称为「仰韶文化」。

1923年,安特生发表了《中华远古之文化》一文,说中国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同出一源,而安诺彩陶早于仰韶,所以仰韶文化由西方传入。

安诺文化(Anau Culture)位在中亚土库曼,当时是铜石并用的时代,出土许多彩陶,是彩陶文化。

它最初是发现于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安诺(Anau )而得名。

分布在土库曼南部科佩特山北麓平原,年代为7000年前~5000年,跟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同一时代,也同一性质。

安特生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,有一支西方文化以彩陶和尖底瓶为代表进入华北,同时也带来了高级农业技术。

这种观点一向为中国与世界学术界所青睐。

但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考古完全不重视,存着既有定见。

中国人仰韶文化遗址有好几百个,甚至几千个,但前仰韶文化遗址或文化层却一个都没有,大家纳闷!

其实有的,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,早于仰韶文化,在7000~7300年前,证明仰韶文化不来自中亚。

大地湾遗址在中国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,是新石器时代遗址,时间达8000年前,这也证明仰韶文化不来自中亚,反过来是中国仰韶、大地弯文化传到了中亚或西亚。

这些都是可贵的论证,比较研究结果,的确,中华文化与苏美文化根本相同,原来是「东来说」,是中国湖湘文化、高庙文化,华北的老官台文化、大地弯文化去到了西亚成为苏美文化。

近来有许多考古上的收获,大家非常推崇苏三女士,但她倡导的是「西来说」、「西亚说」、「中东说」等,只能算是一枝奇葩而已。

目前看起来,并不是「西来说」,反过来是「东来说」,不管怎样说,人人拥有东说西说的身份证。

105

人类第一〇五张身份证是夏母的身份证

中华文化精致浩瀚,一路散播到西亚,苏美就是中华文化。

苏美人分两批到达波斯湾与两河流域的南部:

1、第一批是欧贝德人(Ubaidian ):6300~5500年。

2、第二批是苏美人(Sumer):6000年前。

两批都归类为苏美人。

什么是「苏美」(Sumer)」?

苏美(Sumer)又称为苏美尔(Sumeru),是后来的继承者阿卡德人(Akkadian)对6000年前第二批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那群人的称呼。

为何叫做「苏美」(Sumer)或「苏美尔」(Sumeru)?

这里头有两个音:

一个是「苏」(Su)。

一个是「美」(Mer)。

「苏」(Su)」是「夏」(Sa)。

「夏」就是「夏天」,英文的夏天就是「Summer」,所以「苏美」(Sumer)就是「夏天」(Summer)。

这是口音问题,在中国音为「夏」(Sa);在西亚音为「苏」(Su)。

因此,「苏美」(Sume)就是「夏美」或「夏梅」(Same)。

美(me)与梅(me)同音,即「母」(Mu)的意思,因此,就是「夏母」(Samu)的意思。

苏美人说他们来自东方,这个东方就是中国。

苏美人又说他们来自一个高原,这个高原就是云贵高原与青康藏高原,「夏母」(Samu)来自那里。

在湘西的黔台语言中就有「萨姆」语,就是「夏母」(Samu)。

「萨姆」语影响极广:

(1)往南到黔、桂、滇、缅甸。

(2)往西到印度的阿萨姆省与孟加拉国国,这些地方都使用萨姆语,叫做「阿萨姆语」。

(3)往东到台湾原住民、大洋洲、新西兰与复活岛,成为南岛语族,其实都是黔台的萨姆语。

如今萨姆语的萨姆文化还在,在中国湘南通道侗族自治县,是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,界于湖南、广西、贵州三省的交界处,保留相当完整。

这些侗族存有「萨姆」信仰,供奉「萨姆」在萨岁坛,是村民重要的祭祀场所。

「萨姆」又被翻译成「萨满」(Shaman),因此后来就有了「萨满教」(Shamanism)。

「萨满」一词,一般人以为是满语或通古斯语,因此在通古斯语中,它的意思是「智者」、「晓彻」,而且可达到入神状态,是一个能与神沟通的人。

通古斯(Tungus),是一个民族,也是一种语言,因此又称满族-通古斯族(Manchu-Tungus),主要指满人,占大多数,其他还有女真族、锡伯族、鄂温克族、鄂伦春族、赫哲族⋯等。

在俄罗斯,鄂温克族被称为埃文基族。

通古斯族现在生活在中国的内蒙古、东北和西伯利亚一带。

有人说通古斯来源于「Donki」,在满语中意思是「男人」。

也有些人说它源自汉语的「东胡」。

也有人说它源于雅库特语的突厥语,意思是「猪」,因为他们善于养猪。

有人认为「萨满」是通古斯语的本土词,其动词是‘sa-mbi ’就是「知道」的意思,所以两者意根同源。

「萨满教」认为,天地万物、生灵都能够沟通,跟神、先知、有修为者沟通,可控制天气、问卜、治病、驱魔、医疗⋯等。

萨满在满语中发音是‘saman’;蒙古语的发音为孛额,回纥语发音是牟羽,如牟羽可汗。

另一个来源说,「萨满」来自梵语的「沙门」(sramana ),佛陀就是「沙门」。

因此,萨满与沙门有关。

萨满到了七世纪前的西藏就是「苯教」。

「萨满教」分布极广,遍布北亚、中亚和北美洲,有满族萨满敎、蒙古族萨满敎、中亚萨满敎、西伯利亚萨满敎、北美洲萨满教⋯等。

萨满又被翻译成「珊蛮」,被视为蛮夷的巫教,甚至是巫毒教,有人认为它跟非洲与中美洲的巫毒教(Voodoo)相仿,可控制天气、预言、算命、解梦、占星、治病⋯等。

这样看来,萨姆是一种宗教,更是一种神。

湖湘、黔台的萨姆语言包含湖湘文化的塞种夏人语言,还远传到印度、中亚成为雅利安古语、西萨姆语、古希腊语言来源之一的赫梯语⋯等。

因此,「苏美」(Sume)或「夏母」(Samu)跟波斯、中亚、印度的雅利安有关,最出名的是北印度的「释迦」(Sakya)。

「释迦」是族名,就是佛陀的家族。

「释迦」的「释」(Sa)是「夏」。

「迦」(kya)是「家」。

因此释迦就是「夏家」,是中国湖湘地区的「塞种」,即「夏种」或「夏宗」。

佛陀的「释迦」在中国夏朝就是「夏启」,由他开启一切,因此,也可以说释迦就是夏启,他开启佛教。

佛陀被尊称为「释迦牟尼」(Sakya-muni),意思是「释迦」族的圣人。

释(Sa)是「夏」、是「塞」。

迦(kya)是「家」、是「种」。

牟(mu)是「母」。

尼(ni)是「夷」、是「人」。

合起来的意思是「夏家母夷」,或「夏家母人」,就是「夏母夷」,就是「夏母人」。

释迦牟尼,另一个说法是「塞种母人」,就是「夏种母人」,还是「夏母人」。

在释迦族的佛教中,最重要在世界叫做「须弥山」(Sumeru),就是「苏美」、「华夏母」、「夏母」,它们是一座山,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「圣山」-「昆仑山」,即「夏母山」。

这些统统都来自黔台语系的「萨母」。

黔台语系属湖湘地区,而其分支的相关语系叫做华夏语系,在中原地区,因此称为「中华台」。

中华台延用「夏母」一词,又叫做「夏妈」,总共有五种「夏母」:

1、夏妈-

妈就是母,因此就有:萨马、萨蛮等。

2、夏母-

母还是妈,因此就有:萨姆、西萨姆、萨摩、苏姆、苏美、苏米等。

3、华妈-

华就是夏,因此就有:阿马、哈马等。

4、华母-

华就是夏,母就是妈,因此就有:阿姆、阿摩、哈姆、含姆等。

5、华夏母-

华夏就是夏,就是萨,华夏母即蕯姆,来自黔台文化,到印度即成阿萨姆,就是华夏母。

华就是「阿」。

夏就是「萨」或「苏」。

母就是「姆」。

因此,华夏母又称为「阿萨姆」,跟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省有关。

而公元100~940年时东非有一个衣索匹亚王国,首都是「阿克苏姆」(Aksum)。

阿就是华。

苏就是夏。

姆就是母。

因此,阿克苏姆就是「华(克)夏母」。

西亚有一个使用上千年的语言,叫做阿拉米语,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叫做「阿拉米」人(Aramean people),又译为亚拉米人、亚兰人、阿拉姆人、亚拉姆人、阿拉美亚人。

阿拉米人建立过「大马士革王国」,在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,《圣经》叫这里为「亚兰」地区,从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。

阿就是华。

拉就是夏。

米就是母。

阿拉米(姆)就是「华夏母」。

华夏母又称塞姆。

阿卡德人自称「闪米特人(Semites)」,就是「塞姆人(Semu)」。

「塞姆」(Semu)就是「苏美」(Sume),也都是「华夏母」与「夏母」。

阿卡德人对登陆波斯湾的那两批人,说是「苏美」人,即「夏母」,他们同为「华夏族群」。

「闪米特」(Semites)就是中国黔台的「夏母·头」。

阿卡德人为什么要自称为「闪米特」、「夏母·头」?因为他们想当头、当王,所以多加了一个「头」字,意思说他们是「夏母」人中的「头」。

因此,「华夏」各族在往外迁徙时,其族群名都会冠上「夏母」,作为来源的印记,这是远古的标志。

华夏人出走的印记己遍及各洲,如「阿姆河」。

「阿姆」河就是「阿母」河。

「姆」就是「母」,是妈妈、母亲的意思。

「阿姆河」即「华母」河。

目前欧洲与亚洲共有三条「阿姆河」。

第一条是中国东北的阿姆河,现在称为「黑龙江」,而俄罗斯却称为「阿姆河」。

这个「阿姆河」即「华姆河」,就是「华母」河。

第二条阿姆河在西欧,位于德国西北部。

这条「阿姆河」不叫做「阿姆河」,叫做做「埃姆河」(Ems River),荷兰语叫做。「Eems」。

「埃姆河」自古称为「阿米西亚」(Amisia),就是「阿姆夏」,其实是「华母夏」。

第三条阿姆河在中亚,名字叫做「阿姆河」,就是「华姆河」,即「华母河」。

中亚的「阿姆河」,古称「沩水」。

中国有一条「沩水」,在湖南,叫做「沩水河」,简称「沩水」,发源于湖南省宁乡县的沩山,自西向东流入望城县境内,在新康乡与高塘岭镇交界处流入湘江,全长144公里。

乍看起来这湘江支流的沩水与中亚的沩水、阿姆河无关,其实还是有关,说不定这沩水就是湖湘地区的阿姆河。

中国另有一条「妫水」,是舜所住的地方。

听说舜(公元前前2255~公元前2208年)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,是冀州人,父亲瞽叟;母亲握登,他有三个姓:

1、姓虞,因父亲瞽叟姓虞。

2、姓姚,因为他生于姚墟。

3、姓妫,因为他住在妫水边。

因而,历史上称妫、陈、田、姚、胡为「妫汭五姓」,都同宗同姓。

舜名重华;都城在蒲阪(今山西永济),舜为后人给他的尊称。

「沩」与「妫」,自古相通,所以妫水与沩水都是华夏文化的阿姆河,只是一个在中亚,一个在华夏的源头而已。

因此,华夏的沩水或妫水是舜奉养父母的地方,自然也是「阿母河」。

当然是华夏的阿姆河、沩水先有,而中亚的阿姆河在后。

也有人说,中国舜帝的沩水、妫汭在中亚。

华夏人从华夏的「阿母河」-妫水,到东北的阿母河-黑龙江,再到中亚的阿母河,再到西欧的阿母河-埃母河,华夏文化扩散向全世界。

其中的中继站在中亚的阿母河,那是中亚「大夏」民族的大本营,他们曾经建国。

这个大夏就是司马迁说的塞种夏人,被波斯人称为雅利安人,原来他们来自中国的华夏与湖湘高庙文化,地地道道的华夏民族,就是夏母。

他们再向西亚、北非、非洲、欧洲、北欧、北美、台湾、太平洋⋯等地迁徙,一路上文化传播下去。

在中亚「大夏」民族的发源地上最有名的是「萨尔马特」人(Sarmatians),表面上是雅利安人,属东伊朗人种,操北伊朗语,其实他们是「华夏」、「夏母」民族。

「萨尔马特」是什么意思?即「夏妈·头人」,与「闪米特」的「夏母·头」的意思一样,都想当头人。

另外,亚马逊人(Amazones)也是夏母。

亚(A)是「阿」,就是「华」,就是「夏」。

马(ma)就是「妈」,就是「母」。

逊(zon)就是「宗」、「种」。

’nes‘就是「夷」、「人」或「孙」。

亚马逊就是「华妈人」或「阿母孙」、「夏母宗」。

亚马逊人以女战士闻名于世,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(Herodotus,约公元前484~公元前425年)认为她们来自萨尔马特与斯基泰一带。

古亚马逊人占据小亚细亚、佛里及亚、色雷斯和叙利亚的许多地方。

历史上是否有亚马逊女战士,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去考证。

从中亚到北亚,有几批华夏族、夏母到了美洲:

1、北美洲:印第安人。

2、中美洲:玛雅人(Maya)就是「妈」民族,自然就是「阿妈」、「阿母」、「夏母」。

玛雅人的祖先「奥尔梅克人」(Olmec)。

「奥」(Ol)就是「阿」,就是「华」。

「梅」(me)就是「梅」,就是「母」,就是「妈」。

因此,「奥尔梅克」就是「华母」、「阿母」、「妈」。

华夏民族、黔台民族另外一批人向东到台湾,就有「阿美族」、「雅美族」、「赛夏族」。

「阿美族」就是「华母族」、「阿母族」。

「雅美族」就是「阿母族」、「华母族」。

「赛夏族」就是「塞种夏人」、「夏夏人」,即「华夏人」。

「泰雅族」就是「大华族」、「阿母族」。

华夏族向东南进入太平洋,其中一支叫做「萨摩亚人」(Samoan),就是「夏母·夏」,就是「夏母·华」。

这个夏母扩大的历程就是华夏文明传播史,一切源于夏母,人人都有一张「夏母」的身份证。

106

人类第一〇六张身份证是华父的身份证

苏美人就是夏母人,是华夏族裔从中国到达两河流域去的同胞。

他们如何去到那里?是用走路去的吗?

的确是,但仅限部份人,也仅止于早期阶段,晚期阶段他们改搭船。

何以见得?

苏美的海运与船运业相当发达,苏美语之中讲到运河、堤坝、水库的词句非常多。

比欧贝德与苏美更早期的文化是北方的萨迈拉文化,在7800年前~7000年前。

考古上发现,萨迈拉文化已有陶瓶,他们懂得利用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的水来进行早期的、原始的灌溉农业。

苏美女王舒伯•亚德的棺木中有航运器具的陪葬品,发现了一金一银各长约60公分的小船,这证明船的运用。

这船还未达帆船的地步,是使桨船,只能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。

1930年在乌尔遗址出土了一枚带船纹的图章,距今约5000年前,考证结果所刻画的船形还只是使浆船。

其实,就一般来说,要把船当墓葬品,而且还长达60公分,表示他们平常用的船并不是小船,而是大船,60公分只是模型而己。

再说,要把船当作墓葬品,航运业需要足够发达才行,任何事物都需要时间的积累,推测至少不能低于1000年。

因此,小船、图章大约在5000年前,换句话说,船运业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经很兴盛了。

6000年前,正是苏美人抵达美索不达米亚的时候,所以搭船去的可能性极高。

从中国搭船去的?应该不是,在中国段是走路的,到印度以后,在印度洋才搭船。

在印度的哪里上船?一个是恒河流域的阿萨姆,另一个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。

他们是从中国什么地方去的?

中国文明有两处高度发展:

1、华夏的中原地区-约8000年前。

石器时代觉醒好玩吗-石器时代手游全攻击怎么样

2、湖湘的高庙地区-约8000年前。

近年来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陶器纹饰,上面有帆船图案,有两桅两帆,算是相当规模的大船。

高庙文化其他陶器上也有类似船的结构纹饰,因此大约可说高庙人文化已懂得使用大帆船,可见高庙人的船运业有多发达。

高庙文化距今最少7400年,可能还上达8000年。

湖湘文化也常自称为华夏。

两处文化先后都到达了西亚。

苏美人分两批到达波斯湾与两河流域的南部:

1、第一批是欧贝德人(Ubaidian ):6300~5500年前。

2、第二批是苏美人(Sumer):6000年前。

看起来是中原华夏文化先到达,而成为欧贝德(Ubaidian )人。

他们大约是走路的。

一个民族的开拓通常会走一条安全的道路,至少是有人走过的道路。

陆路有人走,海路没人走;陆路较安全,海路要冒险;陆路用脚走;海路需要船舶,没有造船技术的不必走,没有航运经验的不会走,没有人航行过的航线不敢走。

因此,欧贝德人可能一路走到西亚。

一路?一次走到吗?

当然不是,一个民族的开拓通常只会一小段、一小段的推进,目的是求安全,至少要打听清楚要去的地方是否有粮食?有没有强大的敌人?能不能够自保?至少要去的地方一定要如《圣经》所说的应许之地,流着蜜与奶的地方。

欧贝德人虽已具备农耕技术,但是只要是迁徙,就不得不放下农耕与家园,要重新采取渔猎生活或游牧方式,经常是两项交差运用。

大家族人在一地农耕兼渔猎,一部份人游牧逐水草而居,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后,等两边都准备好了,再从老家搬迁到新家。

这样逐次前进,从中国到西亚约4000多公里,至少要400年,甚至上千年。

如果8000年前从中国出发,7000年才到达西亚,在西亚的考古上发现,7000年前,欧贝德人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的埃利都制作金属器,如铜鱼叉工具,而且懂得动植物驯化技术,十足是一个农耕民族。

而且欧贝德不再是东方的母系社会,已进入父系社会?

何以见得?因迁徙的缘故,需要父权的保护。

我比对一下,你就知道了:

1、欧(U):是「我」,是「华」。

2、贝(bai):是「北」,是「爸」,是「父」,是「系统」、是「根源」。

3、德(dian ):是「丁」,是「的」,是「登」,就是「灯」。

因此,「欧贝德」的意思就是「我父丁」、「我父登」、「华父的」、「华父登」、「华父灯」。

这有两层意义:

1、一方面是「华父」-

谈的是爸爸或父亲,是父系社会,要由男人来保护。

2、另一方面的「丁」-

「丁」就是「孩子」,而且是「男丁」,依然强调男丁的重要,依然要有男丁来保护,要如「华登」、「华灯」,更要「华灯初上」,目的在保护与香火传承。

中国人现在还有「华灯初上」的成语,而远在西亚也早已有「华父丁」、「华父登」、「华登」、「华灯」的说法,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
因此,推断欧贝德人是以「爸」与「父」为大家长制。

后来,欧贝德、「我父丁」、「华父的」转成了「阿拉丁」。

「阿拉」在《回教》来说是上帝,但那时候还没有《回教》,但已经有了「我父」的思想,这思想来自中国,就是「华父」,具有无上权威,可比拟上帝。

这「华父」的思想成了后来的「天父」,影响了世界各大宗教。

「丁」是「孩子」、「男丁」,是「传人」。

父系社会很重视「传𠄘」、「传统」、薪火相传。

「丁」这「传人」的思想,后来变成「觉子」,就是有「觉性的人」,就是佛教「觉醒」的思想。

阿拉伯社会承袭了这个中国「华父」的思想,即产生出如中国般的大家长制度,所做所为极度的中国化、「华父」化、「我父」化。

在阿拉伯社会中流传一个《天方夜谭》的故事,这故事在说一个「华父」、「华父丁」、「我父丁」的故事。

《天方夜谭》中有一个小故事、就叫做《阿拉丁》,他就是主角

他原本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,甚至是一个小偷,然而他却是一个「觉性者」,由他才找到了「神灯」、「华登」、「华灯」,才可以传承。

第二批的苏美人(Sumer)是「夏母人」。

夏母人应该有母系社会的传承,但由于父权社会在先,所以母系社会包容在其中。

这两批人真是绝配,一个是「华父」,一个是「夏母」,父母先后都来到西亚。

父母合一就像「太极」一样,至少圆满。

从中国到西亚有两条路线:

石器时代觉醒好玩吗-石器时代手游全攻击怎么样

1、北路:走新疆,穿越大沙漠。

2、南道:走茶马古道,穿越大山与森林。

一般来讲不会走北路去通过新疆与西域,穿越大沙漠,为什么?

有五大理由:

1、粮食的问题。

2、饮水的问题。

3、人烟稀少,又是大漠,易迷路,容易死亡,尤其是一个大家族,绝不会冒亡国灭种的危险。

4、人种差异大。

5、语言隔阂。

自然,大家都会走南道,走茶马古道,穿越大山与森林,为什么?

有五大理由:

1、粮食没问题,这里是鱼米之乡,是水稻的发源地。

2、饮水没问题。

3、虽有迷路的可能,但是大山大水、森林已被走成康庄大道,要迷路很难。

4、人种差异小,都是夏母族群、华夏种族,从湖湘地区的塞种夏人、萨姆,到东印度的阿萨姆,再到北印度的萨迦(Saga)、释迦(Sakya),再到西印度哈拉帕的西蕯姆,再到西亚的苏美、夏母,都是同一族群。

仅管他们现在的脸孔大不同,在中国,他们是蒙古脸,到阿萨姆已变成印度脸,到哈拉帕已成阿富汗脸,到西亚已成阿拉伯脸,脸孔虽不同,但夏甲族的血脉、思想、道统却一脉相传。

5、语言不隔阂,这些地方属于萨姆语言区,从湖湘的塞种、萨姆,到东印度的阿萨姆,再到印北的萨迦(Saga)、释迦(Sakya),再到印西哈拉帕的西蕯姆,再到西亚的苏美、夏母,虽然南腔北调,但毕竟同一语系,比较听得懂。

华父、夏母从中国传到西亚,因华父在先,人人都有华父,因为人人拥有华父的身份证。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andis.com.cn/post/2807.html

评论列表

发表评论

  • 昵称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

TOP